2022年7月12日星期二

美式餐廳老闆:不供應午餐,因為找不到人上班啊!台灣年輕人今年都到哪去?

評析:沒有找不到人上班的公司,只有不願付的薪水!!

台灣COSTCO菜鳥時薪都有243元/小時,請問這家美式餐廳願意付多少?

「台灣年輕人今年都到哪去」,沒看到滿街的外賣哥(姊)大多是年輕人?為什麼年輕人情願冒著颳風、下雨、烈日送外賣,也不要在冷氣房端盤子,當老闆的,自己想想囉...

一樣待冷氣房,到科技業當作業員待遇確實又強過餐廳工作一大截。請不到人的餐廳老闆,原因都一樣...

36.8%的年輕工作者焦慮「能力不足」、17.7%苦於所學無法致用於工作。」這些年輕人先捫心自問,過去自己有好好學習嗎?有真的用心在工作上嗎?版主在學校時總告誡年輕學子:大學四年好好學會專業知識,可以用一輩子,怎麼算都划算。無奈聽得進去的學生總是少數!又說:一樣大學畢業,為何有人可以起薪就四五萬,為何有人連找工作都有困難?先問問自己在學期間做了多少就業準備?人家在為前途努力打拼時,你在幹什麼?

美式餐廳老闆:不供應午餐,因為找不到人上班啊!台灣年輕人今年都到哪去?
2022/07/11 遠見雜誌 文.羅之盈
一場疫情,啟動全球上班族史上最大規模的遠距工作實驗,進而掀起「大離職潮」;受惠宅經濟發威,開啟了台灣科技業暢旺榮景,拉動全產業人才流動,也讓全球看到台灣人才特色,亟欲爭取合作。從外商到本土企業,從科技業一路延伸到製造、傳產、服務業……,這波搶才大戰打得正火熱。

今年2月,美式餐廳Texas Roadhouse在新竹開設全新分店,位於竹北市華美新興商圈,這個地段,有電子業新貴往來穿梭,理應時時大開店門迎接饕客,平日卻只在晚餐時段營業,不僅沒有下午茶,也沒有午餐,難道,是故弄玄虛的「飢餓行銷」?

「找不到人來上班啊,所以營業時間始終不能正常,」開展餐飲集團營運長李宏智慨嘆,入行超過30年,雖然餐飲業找人向來不容易,但人員不足到影響營業時間,倒是頭一遭。

開展集團經營TGI FRIDAYS、Texas Roadhouse等品牌,在台擁有21家餐廳,並非展店生手,「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就是找不到人,」他兩手一攤。

2022年6月《遠見雜誌》與社群網站Dcard合作「2022青年職場三觀大調查」,20~35歲青年自評職場搶手現況,若完全不搶手為0分、非常搶手為100分,八大學群青年自評分數,最高分的學群並非數理化、工程,竟然是餐旅遊憩學群!學群自評均分達到52.31分,高於整體平均46.98分,可見有多搶手。

為了搞懂人才荒源頭,李宏智追蹤年輕族群去哪裡了,「這兩年,科技業像吸塵器一樣,吸走了全部的人。年輕人可以選擇去生產線當作業員,薪資其實差不多,甚至更好,反正工作內容都是進行某些特定動作,」他無奈地一聲苦笑。

疫情帶動兩股大勢:宅經濟、遠距工作

疫情帶動全球兩股大勢:宅經濟熱燒、新工作常態,前者強力拉動科技業快速擴張,後者讓遠距辦公成為日常,帶動一波橫跨產業、突破地域的人才大風吹。2022年,地表人才最搶手的台灣,Texas Roadhouse竹北店就是具體而微的故事。

實際從工作數量觀察,104人力銀行近十年職缺數量,2018年以前緩坡增加,每年大約增加一成,直至2020年初遭遇疫情,人力市場瞬間急凍,4月墜至55.5萬個,約當六年前數量。

所幸台灣在疫情前期防疫得宜,全球電子產品需求遽增,宅經濟發威,開啟台灣科技業暢旺榮景,職缺一排一排的出列,大力擾動人力市場。

生意好的公司,忙著增加人手;談工作、換工作,變成全民運動,104職缺數甚至在2022年3月史上首度突破百萬,達到101.3萬個!

2022年6月職缺數量最多的「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產業,缺額達19.6萬,電子產業運用前兩年累積的財力,調高薪資水準,成為吸引人才轉職的巨大黑洞,身處洞口周邊的製造業、零售業、餐旅業,接連受到影響。

徵才、轉職浪潮洶湧,六大現場忙搶人

盤點現下六大搶手現場,包括科技製造業擴產、資通訊外商加碼、數位轉型浪潮、科技人才外移、遠距上班領外幣、新興領域崛起,人才大風吹持續席捲。

1.科技製造業擴產:產業火車頭、晶圓製造大廠台積電,已維持超過30個月產能滿載,365天、24小時生產,期間揭露高雄新建計畫,美國、日本也在同步建廠,2020~2022年連續三年,每年招募8000人!

另外,聯電這波增才2000人、聯發科2000人、台達1500人、美光2000人、ASML艾司摩爾1000人……,業界盛傳「會呼吸的全都要」,需才孔亟,可見一斑。

2.資通訊外商加碼:迎合全球宅經濟熱潮,深耕超過十年的資通訊外商,紛紛加大招募力度,包括微軟、Google、亞馬遜AWS、慧與HPE、LINE等,接連啟動大規模招募計畫,總數預計超過萬人,挾帶外商自帶的優渥光環,強力吸引軟體工程人才。

「現在軟體外商的徵才策略,是超額找人,直接把未來流失率算進去,以前是跑馬圈地,現在是跑馬圈『人』,先把人先圈進來再說,」一個中小型台灣新創公司主管崩潰地說,「軟體工程師找了又找,最後我們覺悟,在台灣本地找到能力與價格合意的人,已經不可能了,只能改變我們的營運策略。」

3.數位轉型浪潮: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加速數位轉型。再加上過去五年台商回流風氣,傳統製造業知曉台灣初階勞動人力的短缺,新建廠房都以自動化為目標,當機器取代人力,就需要更多數位人才調校維運設備。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推估,因應產業數位轉型及台商回流,台灣到了2030年,在跨領域與資通訊數位能力方面,會有8.3萬個人才缺口。

4.遠距上班領外幣:「最近兩年的挑戰是,不只台灣公司彼此競爭人才,還有來自海外公司的競爭,」大型國際獵頭集團Michael Page台灣區總監吳紹瑀舉例,今年Michael Page平台上亞太區需求數增加10%,可以推薦的人才數卻減少了10%。

她分析,許多好手拿到台灣offer letter(錄取通知)之後,又拿到中國公司的、美國公司的,選擇更多了,「尤其疫情之後,人們對遠距工作習以為常,不像過去需要攜家帶眷的移居海外,或是頻繁出差,現在可以比較兼顧生活的部分遠距,加速了國際媒合。」

5.科技人才外移:台灣薪資水準雖然比過去好,但相較於歐美,還是有很大落差,吸引國外企業越洋找人。國際獵才公司Worca執行長林帝文,熟悉台灣與矽谷的科技人才市場,他分析,這類人才最優秀領先族群(tier 1),是美西矽谷周邊人才;第二階是美國中部地區人才,或是印度、以色列等,英文與數理能力相對好的國家;第三階則是南美洲、印度外包等。

「台灣人才在矽谷是有口碑的,英文與數理能力在第二階,再加上台灣人就業穩定,比較可靠,得到很多企業的信任,在這一波全球數位需求熱潮之下,矽谷也缺人,外移更為頻繁,」林帝文表示。

6.新興領域崛起:此外,還有一些新的產業需求,正在醞釀產生吸力,例如政治相關人才、ESG相關人才。國際人力媒介公司表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改變了商業環境,仰賴兩大國貿易市場的企業,意識到「政治因素」可能讓所有積攢的實力,一夕崩盤,不得不找來懂得微妙關係的專才。

而ESG相關的永續人才,也正開啟吸納風口。金管會拍板1746家上市櫃公司,五年內要完成碳盤查,全球供應鏈要求2023年試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透過稅金的壓力,促使企業落實減碳。迫在門前的規範,不遵循就無法開門做生意,撕開全球ESG人才荒缺口。

三大難關夾擊,造成人力嚴重短缺

六大搶手現場,各有背後淵源,共同擾動2022年人力市場風暴。對應於需求猛然掀起,人才這一端,卻遭遇三大供給難關。

首先,是「少子化」,勞動人口數量正在減少。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4月公布《2022年生育率預測報告》,全球227個國家地區排名中,台灣蟬聯末座227名,生育率僅僅1.08(婦女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生育率2.1,才能維持世代更替、人口數穩定的經濟基礎。

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青壯年人口)在2015年達到歷史高峰1736.6萬,之後開始一路走低,2022年為1652.3萬、2032年低至1480.8萬,未來十年,平均每年短少17萬工作年齡人口!

其次,是「新時代工作者的態度改變」。2022青年職場三觀大調查顯示,年輕工作者有多達63.7%的人,想在工作一陣子之後,暫時離開職場,即便有重回時,職場已經改變的風險,仍想暫時「登出」職場。其中原因包括24.5%的人想進修學習,18%單純想休息,11.8%計畫打工遊學。

想上班的人,變得更少了。這股暫離風潮,讓勞動人口數比工作年齡人口的「帳面數字」還少。

第三,是「技能無法對接」。本次調查發現,36.8%的年輕工作者焦慮「能力不足」、17.7%苦於「所學無法致用於工作」

無法對接的問題,同樣出現在中高階職務,人資專家吳紹瑀表示,「現在本地企業想與世界有更多接軌,或想轉型,就會希望人才具備更多元能力。」

例如製造業背景的人,可能需要了解AI人工智慧如何應用於製程優化;財務會計背景的人,需要了解企業業務營運模式,並提出具體策略來提升業績成長,「當產業慢慢脫離『成本』思惟時,就會希望擁有跨界能力的人才,為轉型帶來更大動能。這樣的多元能力人才,基本上還是稀缺的。」

六大搶手現場、三大供給難關,除了客觀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才特質,讓他們成為國際寵兒。

台灣人「可靠」,國際有名聲

星展銀行(台灣)人力資源處長盧方傑表示認同。身為新加坡人,盧方傑熟悉國際人才樣貌,他表示,「台灣人很勤奮,非常認真,使命必達,而且相對於其他國家工作者,台灣員工很少抱怨,配合度高。辦公效率很高,也很熱心。」他並表示,早幾年到台灣時,英文不算流利,但近年台灣不論是哪個世代的人,英文普遍都比過去好,增加不少國際競爭力。

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采(Sundar Pichai)在5月份的國際媒體交流會上,回答《遠見》對台灣人才的讚賞。他指出,「台灣的其中一個獨特之處,是人才的深度,他們可以勝任多種層次(layer)的任務,我想是源自於過去大量製造零組件的資產,這正是台灣令人難以置信(incredible)的力量。」

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21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1),在64個受評的經濟體中,台灣排名第16名,亞洲地區僅次於香港、新加坡,優於南韓、中國及日本。

評比顯示,台灣在「科學教育畢業生占比」擁有優勢,其他還包括企業士氣、重視員工訓練、教育評比等項目,取得高分。

整體而言,科技業引領台灣經濟動能將近50年,台灣素來有「科技島」之稱,人們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就連年長的退休族,也能說出幾個慣用的App。不管是電腦組裝、晶圓代工、記憶體、IC設計、面板……等科技領域,還是7奈米、5奈米、3奈米的專門技術名詞,台灣人大多略知一二,這麼濃厚的科技素養,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地方。

再從歷史淵源來看,台灣100年來的殖民文化,沉澱了日本的製作工藝,推崇技術,並內化成精益求精、負責任的匠人精神;又深受歐美民主氛圍的影響,講究商務誠信、重視溝通,善於團隊合作。

加上台灣年輕族群自我意識抬頭,融合了把握當下、關懷自身的「小確幸」,人文風格更加溫婉,共創台灣不分世代「科文雙融」的人才特色。

科技業榮景,拉動全產業人才流動

2022這波前所未聞的人才荒風暴,始於科技業榮景,拉動全產業人才流動;也因為台灣科技業的精采,讓全球看到台灣人才的特色,亟欲爭取合作。

營業時間無法正常的Texas Roadhouse竹北店、找不到本地軟體工程師的台灣新創公司、哀嚎沒有數位轉型人才的傳產業,空蕩蕩的辦公區域,確實讓人不知所措。

但科技帶動經濟,拉升整體生活品質,本就是多年來台灣人期待的結果。或許可以樂觀看待這波搶人大作戰,直面產業轉型契機,打破人才流動疆界。或許,就在五年後,台灣可以得到更多跨領域人才,全面強化前進世界的國際競爭力。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3 則留言:

  1. 教授您好~從當您的學生(研究所選修課程不知道您還記得...嗎哈)又到日本打拼工作中~一路到現在都時常追蹤您的貼文和財經節目.
    也是因為課程中有聽從您的教導對全球經濟包含股市展開興趣~現也多少從全球股市中有穩定獲利.

    想請教一下, 目前所打造的被動收入已經預估可以達到月台幣5萬以上, 想說可以放棄日本工作回台灣陪伴家人(獨子的我離家第十一年有點不孝)與朋友們.
    想說在還不到四十的這個年紀可以選擇半退休與來過個能主宰自己的時間.
    不知道教授您有沒有什麼建議或想法可以給我參考一下呢?

    ・北部有房繳清貸款
    ・有車無貸款
    ・基本人壽終身保險也已經繳滿二十年

    SHOTA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我的學生中去日本發展的很少,印象中您好像是財法所的學生,有在課後問過我問題。恭喜您早早就財務自由。
      既然沒有錢的問題,您可以考慮回台灣找份較沒壓力的工作(全職、兼職甚至義工都可以,人還是要有事做,否則很容易耍廢),其他時間就安排您自己想做的事。
      被動收入雖然暫時沒問題,但還是要時時留意,。每月5萬元現在看來還OK,但通貨膨脹的問題要考慮進去,要是20年後也還是只有5萬元,那可能就有問題了,畢竟您還年輕,人生還長。

      刪除
  2. 是的教授, 我是財法所您曾教導過的學生, 感動您還記得我!!!
    題外話~學生我2012年來日後一路從純日本小家族企業學習, 然後累積一定經驗後跳槽到有一定知名度的台灣科技電子廠的東京日本分社就職, 雖沒多大成就但也靠著多年燃燒腦袋+長期學習全球財經理財知識來幸運地換取到財務自由的基本款入場門票.

    近年實質感受到日本經濟大不如前/薪資成長幅度也不如從前 (貨幣寬鬆政策下-超市物價也開始飆高以往打折的產品也都被默默拉掉),
    也不知日圓會不會貶破兌美元150...之前雖有考慮在日本置產但也開始猶豫起來日圓貶~導致不動產價值跟貶..留在日本的紅利也漸漸削弱中到現今反思是否該回台灣了.

    確實如同教授所言, 我也有跟家人與朋友們討論過, 如果未來只單靠被動收入的話, 通膨會漸漸降低每月所擁有獲取的實質購買力, 目前是有想先按半退休的姿態來嘗試看看, 如回到台灣後起先的一到兩年來實測是否能身心靈都能接受從日常的繁忙人生到回歸安穩平淡日子, 如有必要也會嘗試看看如教授所言兼差短時間的工作.

    ・計畫平日持續關注更新全球財經時事 (包含看看全球主力歐美市場/台股動態/實踐長期投資大盤ETF等教授您也推薦的各投資策略來增加每月的被動收入) = 保持有一定程度知識和經驗來因應全球經濟變動

    教授最近我在電視上有看到您, 有一點點歲月的痕跡, 希望您身體要保持健康, 學生我會持續關注您的. 感謝教授.

    SHOTA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