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

中時快評》豬哥亮與一帶一路

評析:最近有不少媒體圈的朋友都在FB上談論台灣財經與新聞節目的不長進。晚上到某電視台錄影時,空檔時也與某新聞節目製作人聊到相關議題...實在不能都怪台灣媒體不長進,觀眾其實要負最大責任!

台灣新聞綜藝化甚至低俗化早已不是新聞,FB(含爆料公社與卡提諾狂新聞)、PTT加行車紀錄器已成了記者的三寶,不要以為記者真的都這麼懶,實在是收視率(點閱率)逼得記者不得在這三寶中取材,正經八百努力採訪來的新聞沒人看,記者能不往觀眾喜好靠攏嗎?

就某新聞節目製作人說,其實電視台老闆也對這樣的新聞素質很有意見,但一看到收視率數字,也不得不妥協。於是記者出現兩極化:受不了「良心」譴責的,要不就離開媒體圈,要不就到香港、澳門、中國另謀發展。留下來的,也只能同流合汙了...

最後,就像台灣的本土劇一樣,觀眾卻是越罵越愛看,最後當然越演越扯了...是誰害台灣媒體不長進的,其實就是觀眾自己!

中時快評》豬哥亮與一帶一路
中時電子報 2017/5/16 下午 06:18:30  主筆室

這兩天有一則標題為「兩個世界」的短文,在Line上傳翻了,也引起許多人的共鳴與感慨。這則短文說,在同一天裡,台灣所有的電視只有一個新聞,就是豬哥亮死了;而大陸所有的電視也只有一個新聞,就是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北京在協商世界大事、人類前途,台灣卻在訴說一個諧星的瑣碎家務恩怨!

因此短文最後說,同樣是新聞,卻有天壤之別,高下立判。坦白說,這麼鮮明又強烈的對比,很難讓人無感,而且直覺上也很難說這對比的嘲諷不對。但仔細想想,這固然足令台灣人警惕,但也未必全然如此。

不管認不認同、喜不喜歡豬哥亮,畢竟他是台灣俚俗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是從秀場時代一路走來的綜藝天王,他的起落傳奇因為與濫賭糾纏不清,絕對稱不上什麼勵志的故事,但他的過世終究象徵著一個年代、一種特殊表演風格的逝去,甚至永難複製。

台灣人對豬哥亮的好惡感覺既簡單、也複雜,從單一新聞的爆發力而言,他的死無論從人情味與知名度來看,當然會引發大眾關切並立即被凸顯;可若從新聞的持久性與影響力來看,當然就比不上一帶一路峰會了。所以說,這兩種新聞根本不在同一檔次上,也不必拿來對比。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豬哥亮之死就算只有幾天的熱度,其「價值」已經被如此質疑,試問1年當中,台灣的大小媒體又都是在報導哪些有意義的新聞?答案可能更是不堪聞問。進一步來說,現在的政府對攸關重大的一帶一路,恐怕比媒體更不重視、甚至還刻意忽視,這才是最可嘆的危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