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

壽險公司大賣的儲蓄險保單、投資型保單未來會不會成為炸彈?

評析:今年以來旗下有壽險公司的幾大金控公司股價得很慘,實在是非戰之罪!面對一堆外行的金管會高層亂下指導棋,現在的壽險公司面臨「又要馬兒好,卻又不給馬兒吃草」的窘境!!

說保險公司愛賣高利率保單,然後錢都外國去投資了!拜託,這責任都是保險公司嗎?是誰造成台灣利率這麼低,投資環境這麼差的!?保險公司養了一堆精算師、投資專家,絕對比絕大部分的金融業更清楚相關問題,他們也是被逼,被迫出走的!如果台灣有好的投資環境,合理的投資收益,誰願意出走!?

此外,當許多投資人以為年化報率5%算是合理的數字(有不少人還是覺得太低,許多財經雜誌要負很大責任,一天到晚報導一些素人的投資績效,有些實在造假造得太OVER了!),顯然都還活在金融海嘯爆發前的時代,孰不知金融海嘯後,全球投資環境惡化,隨便買隨便賺的日子早已不再!從2000年以來年迄今MSCI世界指數年化報酬率也僅3.63%,而且這還是還原股息、股利後的數字,若只看指數報酬率的話,更只剩1%多。然而保險公司為了生存,只能盡量滿足客戶(試想,台灣現在一年定存利率只有1%多一點,保險公司若出個2%不到的儲蓄險,然後要鎖個6~10年,誰要買?)。只是,真的賣得越多,保險公司的風險越大!

大家要知道,大家以為的保證收益的儲蓄險,保險公司拿這些錢去投資,風險都在保險公司身上,保險公司根本一點也不愛!反而賣投資型保單,對保險公司而言才是最OK的:風險投資人自負,又不須理賠,管理費穩賺,偏偏金管會有意見!(PS.標題寫投資型保單未來會不會成為炸彈?是錯的!投資型保單才不會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儲蓄險!)

要保險公司多賣保障型商品,但台灣保險滲透率(全年總保費收入除以GDP總值)已經是全世界最高,人均保費支出全世界第三高,市場早已過飽和,要保險公司還能做多少生意?想打亞洲盃,世界盃,政府限制又多,要跨出國門也沒那麼簡單,剩下的生存之道就只有多賣儲蓄險與投資型保單了。以往投資環境好,保險公司宣告利率自然喊得高,但現在環境丕變,客戶胃口卻已被養大,要走回頭路談何容易?

至於外國保險公司多賣定期險,台灣的壽險公司卻以賣長期甚至終身險為主,這就要怪保險公司的短視近利及打錯算盤了!一樣的保障內容,終身險的保費少說是定期險的10倍以上,若是還本型的終身險,保費更可能20倍以上,換作您是保險公司的業務,您要賣哪一個商品??保險公司原本打的算盤是反正經過通貨膨脹,幾十年後理賠金就值不了幾個錢了。只是精算師再怎麼會算,也算不到醫學進步讓人們壽命大大延長,理賠也越來越多,更沒想到會計準則一變再變,以前的招財樹,現在卻變成燙手山芋。然而責任已經扛上,哪那麼容易甩掉?

總結來說,金管會明明轄下有好幾個局處各司其職,也才是真的懂相關行業的問題,偏偏上面的領導是個大外行,不願下放權力,還特愛亂下指令,錯了還死不認錯,金融業只好好自為之...

壽險公司大賣的儲蓄險保單、投資型保單未來會不會成為炸彈?
台灣銀行家2019-05-20 

「從來沒有哪一年像今年一樣,這麼令人徬徨、看不清未來方向!」某壽險公司總經理道出國內壽險公司掌舵者現在的心境。

2018年第二季開始感受到避險成本節節高昇的壓力,第四季又經歷股債齊跌,整體壽險業淨值一季消失3,000億元新台幣,所有壽險公司金融資產都出現大量未實現損失,全年綜合損益虧損了5,004億元,創下史上最慘的紀錄。

強化管理方案、優化壽險公司

2019年一開始,金管會突然緊盯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檢視區隔資產投報率,要求宣告利率4%的美元保單、宣告利率2.9%以上的新台幣利變保單都要重新檢視,接著又是檢討債券ETF投資是否要加重計提資本,讓好不容易才找到資金出口的壽險公司投資部門心又懸在喉嚨口。

接著,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又丟出淨值佔資產比率要達2%的新監理指標,要求壽險公司正視要接軌國際保險財報IFRS 17的事實,儘可能不要配發現金股利,厚植資本、增提準備金,要求股東要以普通股增資,5月就要逐步祭出整套壽險業的強化管理方案,一系列的動作,企圖優化壽險公司。

壽險公司花了5、6年的時間,才走出2008年金融海嘯的陰霾,重新找回獲利能力,金控下壽險子公司國泰人壽、富邦人壽成為獲利主要支柱,中信金控積極併購壽險公司,最終拿下台灣人壽,加上2018年上半年表現不錯的新光人壽、已成為開發金控子公司的中國人壽,國內8家資產兆元以上的壽險公司,目前有5家是金控子公司,另外還有3家公股金控亦有壽險子公司,看著壽險金控名列獲利前幾名,這幾年不少銀行金控也有意併購壽險子公司,讓銀行、壽險成為金控獲利兩大支柱。

未來接軌IFRS 17,挑戰重重

但2019年這些併購或入股壽險公司的念頭恐怕暫時打消,某金控高層表示,金管會限制壽險公司分配現金股利,無法上繳現金到金控母公司還是小事,重點在於大部分是銀行出身的金融業高層,看不清壽險公司資產到底還有多少價值,是不是把早年的老債券都賣光了,未來接軌IFRS 17會出現多大的缺口?若再出現一次金融海嘯,股債全數下跌造成淨值大蒸發時,又需要多少錢來增資?近年壽險公司大賣的儲蓄險保單、投資型保單未來會不會成為炸彈?

金控業者擔心現在若併購壽險公司,搞不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還未增加獲利動能,就可能要協助增資,搞不好還成為金控未來獲利的包袱,再加上銀行局對於金控要併壽險公司的態度也相對謹慎,此時未必會核准併購案。

壽險業未來經營風險究竟有多大?一位大型壽險公司財務主管私下透露,短期內壽險公司投資部門會承受極大的壓力及風險,在25兆元的壽險資金中,88%是有價證券,且其中68%以上是國外投資、7%是國內股票的情況下,加上全球金融市場從2008年開始已走了10多年的多頭,大量的錢不斷湧入資本市場推升行情,沒有人可以預估這個泡沬何時會破滅,誰會接到最後一棒?當風暴來臨時,壽險公司龐大的投資部位能逃到何處?

美中貿易戰成新的變數

而近來的中美貿易戰,使全球重新築起關稅壁壘,金融資產價格又在相對高點,只要一點風吹草動、一個國際情勢變化,都可能作多、殺多,價格瞬間崩跌,這位財務主管指出,全球除了美國有升息,未來還有工具可以拯救市場,但大部分的國家利率已低無可低,沒有任何工具可以用,下一次的金融風暴也許會比2008年更慘烈,只是沒有人知道會不會發生、何時會發生、且時間要持續多久?

再來就是國際間預計2022年、台灣暫定2025年要實施的IFRS 17與國際資本準則(ICS),對所有壽險公司而言,都是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的壽險商品完全不對!」某壽險公司財務長說,IFRS 17對保證利率的終身型保單要求「很大很大的資本」,現在台灣都在賣一率到底的終身壽險,未來要增提的金額絕對超乎想像。

壽險公司面臨極大轉型壓力

另外,如無法調整費率或保障內容的終身健康險,在未來都是要增提很大的資本,該財務長說:「現在各壽險公司一定要開始改變產品線,看看歐洲的壽險公司在賣什麼,都是投資型保單、定期健康險。」

改變產品線的同時,意味著國內壽險公司經營多年的通路,都會面臨轉型壓力,20多萬名保險從業人員的生計,通路反饋的壓力在未來幾年應會加大,過去通路至上的壽險公司高層,如何穩住局面、安撫人心,協助旗下業務員轉型等,亦是一項要面對的難題。

國泰人壽風控長黃景祿表示,很多大型研究機構都已指出,全球正值景氣循環末升段,各金融機構都應該要有居安思危的風險意識,且關鍵在於能否對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預作妥善的因應與準備,壽險公司大抵就是要從資本、資產與業務各方面著手,趁市場狀況仍佳時強化資本、降低資產風險、放緩保費流入的速度,儘可能增加高價值型、保障型的保單,這類保單也較不會在風暴時解約或出問題。

也許情況不會如預期中的糟,抑或可能軟著陸,但黃景祿說:「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風險控管的工作就是儘可能做好所有準備,才有機會在下次海嘯來臨時全身而退。

對於即將面臨的IFRS 17與ICS新的資本要求,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說,保發中心正與業者一同導讀,弄清楚IFRS 17的精神及影響,協助整體業界及早因應。

但曾任金管會副主委、銀行局長的桂先農也說,台灣會計準則雖要與國際全面接軌,但仍是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如2013年台灣要全面與IFRS接軌時,公股銀行提供退休員工18%的優利定存,就面臨員工福利金要大量認列的問題,一提就是2,000億元,當時整體國銀稅前獲利才3,000億元,「若真的照提,不就昏倒!」銀行局當時依國情解釋,只有退休員工才適用,大幅降低公股銀行的提存壓力。

所以桂先農表示,金管會對於接軌IFRS 17也有相關利率計算上的彈性,可以視台灣壽險市場的特性,逐步要求到位,但這不代表壽險公司可以「心存僥倖」,這就好比跑5,000公尺,有人一直跑在前頭,有人認為只要跑得到就好,但只要金管會宣佈「抓跑最後的5個人」,各公司就會加緊接軌的腳步,不敢輕忽,桂先農意思是不必太過恐慌,但也必須皮繃緊,在未來5、6年的時間加快轉型及因應。

應強化資本結構及調整資訊投資

2019年,如南山人壽、台灣人壽、中國人壽、國泰人壽、新光人壽都已向保險局申請現金增資,金額至少600億元,另外如富邦人壽可能會用盈餘轉增資,而資本適足率及淨值比在邊緣的三商美邦人壽、宏泰人壽等可能被保險局逼著增資,市場預估整體壽險增資金額應會突破千億元,如果各家壽險公司都要開始「搶錢大作戰」,則最後啟動或獲利表現不佳的壽險公司,就可能面臨要花更高成本增資或募不到錢的窘境。

由於擺明的風險在前頭,現在又搞不清金管會最終的管理態度,加上有幾家公司大股東投資多年都拿不到現金股利,壽險資金投資又被金管會盯緊緊,對於再投錢進去增資顯得興趣缺缺,原本有意併購或策略性投資的金控或其他投資人也轉為觀望,壽險業者分析,至少這1、2年可能不會發生併購壽險公司的案例,除非併購者要有很強的保險專家,方能看清資產品質、未來局勢,但在此時併購風險極大,極可能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搞不好血本無歸。

「先前各壽險公司總經理都是先衝業績及獲利,任內的KPI指標達到,就可以安全下莊。」壽險業者形容,現在接棒的壽險公司高層壓力真的會比之前大很多,因為不確定任內會不會出問題,能不能安然的卸任或高昇。

「現在開始就是比誰的氣長,看誰能撐過這幾年。」壽險公司財務長說,未來一定還會出現壽險公司併購機會,能渡過這次難關的壽險公司未來發展及價值會比銀行更高,但重點是這幾年必須強化資本結構及加強資訊投資等,「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時刻」,現在壽險業的「天」才正要暗下來,到天亮那一刻,才會知道誰能撐過漫漫長夜。

2 則留言:

  1. 老師,請問是否那些有壽險的金融股股價被低估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

      主要關鍵在於IFRS 17對保險業衝擊究竟有多大還是眾說紛紜,但一些有壽險的金控股紛紛被外資調降目標價了,加上金管會三天兩頭對壽險公司有意見,導致相關金控股股價受挫。

      目前兩個方向:要不就先都不碰,再觀察一陣子。要不可以先考慮儲蓄險比例較低的相關標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