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3日星期四

高燦鳴:iPhone本來就是美國製

評析:這位專欄作家顯然完全不懂科技業,也不懂做麵包!!

照原作者的說法,顯然然覺得「烤箱」不重要囉?原作者擺明不知道一個好的烤箱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如果烤箱不重要,業者何必花大錢買好的烤箱!?

這作者是從哪聽來iPhone有美國製、荷蘭製、韓國製、台灣製的??媽祖託夢嗎?iPhone絕大部分都是中國製,少部分印度製與巴西製(這兩國以舊機型為主),根本沒有其他地方製的!

幾年前英國知名精品品牌burberry想要關掉在英國的工廠,全部移至中國生產,後來驚動英國皇室出面「勸退」,burberry才維持在英國生產。如果產地不重要,英國皇室何必管閒事?

不否認,品牌價值是產品價值的關鍵,好的監督管理可以把產地的問題降低,但不意謂產地就不重要。品牌經營者很清楚,同樣的產品絕不能在等級差太多的地方生產,否則勢必造成排擠!

一樣的東西消費者就是喜歡在成熟國家製造的,因為技術、品質就是有差!如果今iPhone有美國製的,看還有多少消費者想買中國製的!?

高燦鳴:iPhone本來就是美國製
2019-06-13 01:43經濟日報 記者洪啟原╱即時報導

彭博資訊專欄作家高燦鳴(Tim Culpan)指出,科技大廠蘋果( Apple)其實不需耗費太多精力,就能讓在美銷售的iPhone不在中國大陸製造。

蘋果裝置究竟在哪裡組裝的迷思,成功轉移了外界的焦點,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在於是誰創造了這些產品的多數價值。

蘋果組裝大廠鴻海11日表示,若有必要,鴻海有足夠的能力在中國以外地區生產所有銷往美國的iPhone。不過有鴻海高層主管表示,蘋果並沒有對鴻海下達這些指令。

不論是對鴻海、蘋果領導人、美國政府或其他所有人,有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在哪裡製造(made)到底代表什麼」?這不是什麼深奧的問題,但當科技戰和貿易戰升溫時,這個答案牽動著數十億美元。

高燦鳴並以烘焙可頌為喻,解釋「中國製造」的迷思:假設有一份可頌麵包的食譜由甲廚師所設計,同時備好所有食材,再將麵粉、糖、奶油及蛋依序混合在一起, 乙廚師接力揉麵糰和搟麵團,最後由丙廚師將麵團揉成一個個可頌,放入烤箱並設定溫度和時間。問題來了,請問這些可頌是誰做的?

蘋果向來堅持一件事:iPhone是百分之百美國製產品,這不只是行銷手法。蘋果不只負責設計,蘋果的美國團隊還負責採購所有零件,確保這些零件能完美配合,並決定版面設計和內部的電路組裝。

鴻海是組裝大廠,就像乙廚師揉麵糰和搟麵糰,這意味著把製程拆解成細小的特定步驟,鴻海就是不斷重複這個拆解過程。鴻海也像丙廚師,將麵團分別揉成可頌的形狀,再放入烤箱。

這個「烤箱」就是中國,iPhone就是在這裡蓋上「中國製」的標章。但蘋果堅持自家產品都是「加州設計」也很合理,因為這些產品也是在加州生產。

不過,iPhone的產地不只在中國或加州,iPhone也在南韓水原市、荷蘭恩荷芬、美國達拉斯及台灣新竹等地生產。

高燦鳴認為,哪間公司為蘋果產品增加最多價值,就能得到最多讚賞。而評估的標準就是看營業利潤率,這個指標儘管不完美,但大概也沒有其他比這個更好的了。這個數字可以告訴我們一家公司投入多少錢生產一個產品,而客戶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這個產品。若以此標準來看,蘋果為iPhone的製造商實屬「當之無愧」。鴻海負責iPhone最後組裝,但其利潤僅約蘋果這個大客戶的十分之一。

蘋果產品的許多價值都是由其他公司加進,例如那些位於美國南方、西歐、北台灣的企業,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取得「某地製造」的標籤,因為蘋果產品還得歷經許多其他步驟才能製成。

蘋果去年的銷售約40%來自美洲,而iPhone在全球的銷售量約2.17億支,代表每年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製造的iPhone要9,000萬支,才能滿足美國市場需求,相當於每天要生產將近25萬支才夠。

美國總統川普處心積慮要把「中國製造」的標籤從美國產品上撕掉,但其實這不過是個標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