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要抵制中國製商品確實有困難,但抵制中國品牌就容易得多了。
只是抵制中國商品或中國品牌,勢必都會受到中國的反制,最後誰的傷害較大,可想而知...
中國製造夯 印度抵制踢到鐵板
2017年08月28日 04:10 旺報/記者陳曼儂/綜合報導
現在最沒效的主張,可能就是「抵制中國貨」了,主打「美國製造」政見的美國總統川普,也被發現穿著「中國製」的衣服;最近中印兩國領土糾紛,印度店家傳出要抵制中國產品,沒想到中國廠商不痛不癢,認為全球找不到比它CP值更高的產品,笑稱印度「自掘墳墓」。
中國身為「製造大國」多年,儘管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但產業鏈完整,以及原料價格優勢仍然存在,目前還很難被取代;事實上,台灣的食衣住行上,也很難不買到「中國製造」的產品。
而中國又是各種資源的生產大國,小到台灣人愛吃的藥膳裡的中藥,大到日本發展高科技不能沒有的稀土,也都是「中國製造」,更別說現在全球都仰類的觀光收入來源,也都是中國製造。
所以去年南韓因薩德風暴而引起的「中國消費制裁」,真讓南韓業者痛到骨子裡,包括百貨、美妝產品等銷量大減,儘管已被消費者視為眼中釘,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南韓樂天百貨仍考慮為公司的中國業務注入更多資金,可見中國市場的不可取代性。
但轉個方向,如果外國要抵制中國貨,就沒這麼容易了,近來中印邊界問題,印度媒體表示,不少民眾和零售商支持「把中國商品擠出本土市場」運動,外媒認為這對正在打品牌的OPPO、vivo和小米等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業者有影響。
但其他業者沒這麼悲觀,時峰燈飾經理應戴駿表示,儘管該公司對印度出口占總營收的30%以上,但也不擔心業務縮水,因為全球化後市場都是相通的,且中國的小商品、例如燈具工藝精湛,「印度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生產基地,根本做不出來」,且印度客戶傾向廉價商品,印度進口商和消費者根本不可能放棄中國製造的小商品。
印客公司CEO吳順煌也認為,印度普通民眾很難辨別本土與中國製造,過去印度多次發起對中國的抵制運動,但收效甚微,因為中國經濟不依賴印度,印度市場只佔中國出口額不到3%,但印度若要抵制中國產品,反而會抬高成本、加重經濟負擔。
(旺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