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 2023年1月20日
台灣與美國本周剛在台北結束了「21世紀貿易倡議」(簡稱貿易倡議)實體回合談判。
外界分析,這個2022年由美國主導的新倡議象徵了台美互動,以及在北京壓力下,台灣試圖以經濟實力打入國際區域組織面臨的種種挑戰。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去年創建了「印太經濟架構」(IPEF),台灣意外未受美方邀請,曾引發高度關注;「21世紀貿易倡議」被認為是美台另闢途徑,深化雙方經貿的另一個嘗試。
因此,該「貿易倡議」被認為是台灣想要打入正規賽局之前的第一張見習門票。
更重要的是,美台來往不可能不遭致北京的抗議及施壓。大陸國台辦已經在本周對此倡議提出嚴厲抨擊。
於此同時,台灣內部「疑美派」質疑聲開始高漲,考驗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執政能力。未來台灣能否與美國合作,打入國際經貿組織,譬如「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或還能加入「印太經濟架構」等等,都是對蔡英文執政最後一年的考驗。
「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是什麼?
根據「美國在台協會」(AIT)發出的新聞稿,此次會議在台灣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主持下進行。美國方面則由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以及美國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Terry McCartin)代表美國在台協會率領美方代表團參與談判。
新聞稿稱,美台雙方針對「貿易便捷化、反貪腐、中小企業、良好法規、以及服務業國內規章的提議文本內容交換意見。」
不過,有分析認為此筆在去年提出的倡議,其政治象徵意味大於貿易內容。經貿學者、台灣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朱岳中告訴BBC中文說,此次談判只是例行工作,雙方談判層級過低。他說,台灣僅指派國貿局長,美方是助理貿易代表,無法有具體結果。
不過,根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講師宋文笛之前分析,此倡議其實是「具其神而不具其形」。換句話說,此倡議雖然形式上沒有比「印太經濟架構」層級更高,但其實質經貿內容仍然到位。
台北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李淳教授也投書台灣媒體《聯合報》分析說,若與台灣多年來努力尋求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或三年前美國與墨西哥簽署的「美墨加協定」(USMCA)相比較,此次「台美倡議」涵蓋後兩個跨國協議多數的貿易與投資規則章節,「只差沒有關稅、投資及政府採購自由化承諾」。李淳認為,「台美貿易倡議」即是一個「內容簡要、義務高標的『簡版』貿易協定」。
不過,外界更關心的是,若此次「台美貿易倡議」簽訂成功,是否對台灣加入更大的組織,譬如參加「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或「印太經濟架構」有所幫助?
CP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奧巴馬時代曾力推圍繞美國構建的TPP,其中有部分為美國量身定制的條款。整個協定也被視為對抗中國經濟崛起的產物。
台灣官方談判代表鄧振中對台灣媒體表示,貿易倡議跟CPTPP的關係因為有很多章節吻合,如果今年順利完成簽署將「證明台灣有能力、有意願接受高標凖,這對台灣入會將有相當大幫助」。有分析稱,蔡英文希望在這個倡議上取得進展。對台灣來說,也是對參與其他大型跨國協定,譬如IPEF或者CPTPP 可以「做好凖備」的表現。
但是,北京並不會對此沒有知悉。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已經在本周警告蔡英文政府勿「以貿謀獨」,並稱堅決反對美國與台灣洽商任何具有主權意涵或官方性質的協議,警告美國不要誤判。
因此,「台美貿易倡議」的提出可以說是美中台三方角力下的產物。這再次顯示國際地位特殊的台灣,在北京壓力下,要加入任何國際經貿或其他組織(譬如世界衛生組織WHO) 要走的路更加曲折和困難。
曲折的路徑
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創立「印太經濟架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尼等13國都獲邀加入,被認為是拜登政府「印太策略」的延伸,試圖抗衡中國在區域的實力。
但是,就美國沒有邀請台北參與一事來看,根據前美國駐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大使唐偉康(Kurt Tong)2022年投書《國會山報》(The Hill) 分析,主因應該是「印太經濟架構」重點在東南亞國家,而泰國、菲律賓與印尼對於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都有疑慮。
唐偉康認為,這些國家憂心台灣入團會加深該組織「反中」的形象,阻礙這些國家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因此,在「印太經濟架構」上,不希望美國一開始就邀請台北。
此外,就白宮而言,對其未來貿易伙伴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部分原因是近年來美國選民,特別是搖擺州的藍領選民對政府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越來越敏感。白宮也避免得罪這些選民引發政治風浪,因此在與其他經濟體上的貿易合作,越來越要求謹慎。去年美國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即是一例。
因此,拜登政府在國內及外交壓力下,在第一年沒有邀請台北,而另闢「台美貿易倡議」。後者可以說是妥協下的產物,有如奧運會一樣,先以「表演賽形式」取得正式比賽之前的第一張門票。
但外界認為,即便如此,台灣更希望仍能夠借著該倡議的「順利談判」或「傑出表現」下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以及台北爭取多年、更重要的區域經濟貿易協定「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
無論如何,台灣若能證明自己能夠滿足美國的貿易標凖,在本周談判中的協定如果順利,就可以讓台北獲得一個更有力的論點,即台灣已經凖備好接受其他協定,特別是「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議」或「印太經濟架構」 。
「疑美論」聲音
但是,台灣內部的「疑美論」聲音也越來越大。
譬如,從「美牛案」開始,蔡英文政府挹注及龐大的政治資本全力開放「美牛」。2021年,在野黨發動全民公投後,「美牛」在台灣驚險過關。不過,蔡英文連任後,面對的還有台灣民間越來越高漲的「疑美論」,包括抨擊美國未邀請台灣參與「印太經濟架構」 是「口惠而不實」。譬如,國民黨民意代表王鴻薇在今年當選台北軍眷選區立委,她以曾在中國央視節目上抨擊蔡英文是對美國「唯命是從的領導人」而聲名大噪。
此外,以半導體或軍購案為例子,國民黨鷹派及被視為「友中」的台灣媒體持續抨擊民進黨「親美」,「毀滅台積電」。美國在本周宣佈出售台灣「火山機動布雷系統」,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抨擊美方此舉會讓台灣成為「地雷島」,台灣總統蔡英文是「先綁炸彈,再來布雷」,如同「綁架台灣」。
蔡英文在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時代曾是台灣加入世貿組織的台灣談判要員之一。在內外壓力下,蔡英文能否成功讓台灣加入重要的區域經貿組織,說服台灣民眾支持,是其執政最後一年的重要挑戰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