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2024下半年研訓院課程來囉! 詳見: https://www.tabf.org.tw/CourseSearch.aspx?t=%e6%9c%b1%e5%b2%b3%e4%b8%ad&w=3#results 1. 國際財經趨勢分析研習班(第33期) 上課時間:20...

2021年6月3日星期四

專業放兩旁,藍綠擺中間的疫苗之亂 為何生醫產業比電子業更加藍綠分明?

評析:好文章,不多說,自己看吧。

專業放兩旁,藍綠擺中間的疫苗之亂 為何生醫產業比電子業更加藍綠分明?
鍶科技 專欄作家林宏文 2021-06-02 17:00
原文出處:https://srtechmedia.com/news/ad4ed841-80be-40b4-9c79-62e42d1e6920?fbclid=IwAR1TB-AJeS3WPGh95CkQ0PTrkbBWcmRwOBX7zNTktbda5tg1e2AlaAsuMEQ

近來國內疫情升高,引發藍綠人馬對疫苗的激烈論戰,許多群組裡的好朋友甚至因此翻臉,我也發表了一篇文章,談到疫苗已成為撕裂台灣社會族群的新焦點,以及藍綠勢力在「疫苗政治學」上的影響與衝擊。有關生技產業為何比電子業更有藍綠之分,我想繼續在這一篇文章中深入探討。


我採訪新聞近三十年,早期以科技電子產業為主,最近十餘年則勤跑生技醫療產業,接觸過兩個行業中眾多高階主管,也充分感受其中的明顯差異,尤其在藍綠色彩上,電子業老闆就算各擁不同政治立場,但做生意不太會受藍綠或政黨左右,但是生醫行業藍綠色彩就格外分明,甚至各擁不同標準且互不相讓。


對於這種明顯的差別,我可以嘗試用以下的觀察來解讀。


從行業特性來看,電子業做的大部分是國際生意,例如接蘋果手機訂單,該做到什麼標準,要求很清楚,大家都知道該如何做,當然更與藍綠無關。此外,電子業雖然競爭激烈,但不管是找客戶、解決技術問題,或要砍多少價錢,每件事情都有跡可循,只是看你做不做得到,或願不願意做,若砍價可以爭取訂單,有時候就是策略性搶單,把訂單搶到,先做了再說。


至於生技醫療產業,過去大部分以服務國內市場為主,近十幾年才出現較多以發展海外市場的新藥及醫材公司。也因為市場以國內為主,因此和政策、政治等環境脫離不了關係,藍綠的影響很難迴避。


而且,生技醫療產業的特性也與電子業不同,不管是做藥的、搞醫材的,很可能十年都做不出來,即使做出來了,沒有好的通路也賣不出去,價格競爭在生醫產業不只行不通,拿不到藥證或各種許可證的產品,降再多價也賣不出去。在生醫行業中,太多產品做得很好,但因為未被認證或缺乏好通路及服務,很多老闆直到最後錢燒光了、公司關門破產了,還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何而敗。


另外,從產業的核心成員來看,醫師與工程師在性格上也有明顯不同。能考上醫生的都是菁英,而且工作很專業、權威不容挑戰,理想性格也較高,從政的也不少,涉入政治的程度很深,早年又有228事件,有些天生反骨的醫生因此丟掉性命,成為傳統醫界區分藍綠的緣由。


至於電子業老闆的來源就很多元,有台交清成、北科大這種菁英份子,也有工專、五專生的黑手出身,幾乎都是工程師背景,大多是一板一眼,赤手空拳、白手起家,性格上比較務實,離政治也比較遠。




近幾年,全球醫電整合(Bio-ICT)趨勢快速發展,國內電子業也積極跨入醫療產業,我在採訪的過程中發現,生技界對電子業大舉介入產業,普遍有一種感覺,認為電子業老闆腦袋都「很簡單」,把生技業想得太容易。


電子業為何會腦袋「很簡單」?我個人覺得還是產業特性使然。電子產品速度快、生命周期短,這個產品沒跟上,就只能拼下一代,淘汰賽每天都在發生。至於生技業十年磨一劍,產品若能成功打進醫院或醫療通路,通常可以賣很久。


此外,生醫與電子產品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差別,那就是需要考量生命安全的問題。一般來說,電子產品替換速度快,產品用舊了就換掉,若出現當機,只要關掉電源、重新開機就好。但是,生命無法重新開機,生醫產業對產品安全要求特別高,重視科學當然很重要,但遇到人命關天,生醫決策者就需要將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或許是這些差異,讓生技業覺得電子業想法太簡單。


有關生技與電子從業人員的差異,我之前訪問過馬偕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天仁,他是擁有醫生、教授、創業家等三種斜槓身份的專家,參與過許多醫電整合的計畫,也對醫師與工程師也有很深入的互動和觀察。他認為,兩者不只各有各的盲點,而且差異還頗大。


他說,醫生對於Bio-ICT的合作計畫,通常都不太會提問題,但很習慣講答案。他們會跟工程師說,你們就把產品做成什麼樣子,例如器械不好用,就把什麼改一下,或有線很麻煩,就改成無線的。 


醫生會如此反應,是因為覺得自己很懂,而且醫生一向很權威,不容許被挑戰。是不是一定要改成無線,有時候說不定改一下使用角度,問題就解決了。 


至於工程人員的盲點,則是很喜歡用新技術,或是套用自己正在研發中的新科技。例如有工程師想用最新的AR、VR技術開發醫療產品,看起來好像很炫,但實際上可能一點都不實用。解決問題不一定要用新技術,醫生其實也不太喜歡用複雜的東西,重點是要能解決問題。因此,他的結論是,要理解使用者需求是什麼,才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生技業普遍感覺電子業想得「太簡單」,但電子業則常覺得生技業想得「太複雜又太政治」。在採訪生涯中,我看過許多電子業老闆互不往來,談到對手也講不出什麼好話,但原因大部分都是產業競爭太激烈,很少是因為藍綠立場不同。至於生技產業互看不順眼的也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是因為藍綠陣營不同,令我更不解的是,有時藍綠雙方不只對事情有不同要求,對自己、對別人也可能有不同標準,這種無法就事論事的意氣之爭,實非產業發展之福。 


台灣每次遇到重大議題,總是有政客、名嘴趁機而入,在媒體上放言高論,激化藍綠對立情緒,把事情鬧愈大,吸引更多眼球,就愈能獲取個人政治聲望與資源。


這種藍綠分明的現象存在已久,已是台灣社會難以改變的現狀,也是台灣民眾的共業,大部分台灣人在這種氛圍中,經常有意無意地偏向一邊,如果民眾缺乏自覺與智慧,就很容易被藍綠綁架,被許多似是而非、情緒發言帶著走。


很可惜的是,這種藍綠分明的現象,在生醫產業沒有減少,反而更加明顯,生技業無法抵擋藍綠的入侵,甚至成為藍綠對立的根源,不僅對生技產業帶來不利的衝擊,也成為台灣社會一個亟待修復的傷口。


最後,我想再強調一下,以上的觀點,是我依據多年採訪經驗所做的分析歸納,沒有嚴謹的科學論證及統計調查,目的是希望藉著這樣的反思,讓生醫界可以停止藍綠互鬥,不要讓藍綠之爭影響到重要的產業發展大計。如果產業界可以攜手共創台灣生技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是國家社會最大的福氣。


本文作者林宏文,主跑科技、生技產業多年,目前為財經專欄作家、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公司治理以及國家競爭力等議題。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