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2024-02-05
美國聯準會本周召開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外界則預測、也期待3月的會議能啟動降息。但從目前經濟情勢與聯準會態度看,雖然升息周期結束,但3月降息機率已近零、年中降息機率較高,而且歐洲可能比美國早降息。
聯準會是連續4次會議都保持利率不變,利率維持在2001年初以來最高的5.25%至5.5%。金融市場當然希望儘快降息,有助股市動能,從去年9月之後就不斷有預測聯準會很快要反轉改為降息的說法。事後來看,那些「預測」是比較接近「主觀期望」,而非客觀預測。
對市場而言,比較確實的好消息應該是:升息周期應該確定已結束。聯準會上次升息是在去年7月,雖然之後幾次利率會議都是維持利率不變,但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上的說法,都保留相當大的彈性,強調必要時仍可能再升息,會後聲明中亦可看到不排除「進一步政策緊縮」的用語。
但這次的聲明中此用語刪除,鮑威爾也不再「提醒」必要時仍可能再升息。客觀數據上也可支持此決定;美國通膨已降到3%多,雖有微小的起伏但都在4%以下。聯準會更偏好參考的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則已降到2.6%,而且從官方到民間的預測,都認為今年內通膨即可降到2%左右。
因此除非有「黑天鵝」出現導致通膨反轉再上揚,否則這波升息周期已結束,聯準會再無必要升息。
只是不再升息與反轉降息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的距離,顯然聯準會不會、亦無意、且無必要那麼快就啟動降息周期。一來過去抗通膨歷史顯示,過早放鬆可能讓死灰復燃,一旦如此就要付出更大代價才能殺死通膨。
二來目前不存在儘速降息的需要。有2種情況下聯準會就會有儘速降息的壓力,一個是經濟走弱甚至衰退、失業上升;一個是發生金融動盪甚至風暴,必須降息才能救市。顯然現在完全不存在這些情況,美國經濟表現好、失業率低、市場穩定,除了渺茫的「預防性降息」理由外,聯準會幾無降息理由與必要。
因此,這次不降息,甚至3月降息的可能性亦極低,聯準會的會後聲明寫道,官員認為在對通膨持續朝聯準會目標2%邁進「更有信心」前不宜降息,而鮑威爾說:不認為官員到3月會有足夠信心;這話等於明說3月不降息了。因此對3月降息也不必抱希望,比較可能的最早降息時間,應該是要到6月,而如果聯準會更保守一點,則要到下半年才會啟動降息。
倒是歐洲的降息時間不無可能比美國早。德國與法國是歐元區主要的2大國,近期德、法的通膨已明顯降低到3.1%與3.4%,整體歐元區的通膨則降至2.8%,因此雖然尚未降到2%的目標值,但已相當接近,或是說:至少通膨水準已不再是難以忍受的高點了。
與此同時,歐洲的經濟表現則比美國差得多,也較全球大部分地區遜色。去年歐元區經濟成長只有0.5%,比美國的2.5%遜色不少,且歐元區第4季經濟成長陷入停滯。
因此,歐元區更有動機與壓力儘速降息,以提振經濟景氣。在德國通膨仍高於美國水準,至今美國對是否已「馴服通膨」仍保守以對時,德國央行行長說出:「相信我們已經馴服了貪婪的通膨野獸」,一定程度上顯示歐洲國家對降息的急迫與需求甚於美國,歐洲降息的時間是可能比美國早。
聯準會對降息採更審慎的態度,算是根植於過去歷史的教訓、及面對目前經濟情勢的必要。上世紀70年代通膨上揚,聯準會數次升息打擊通膨,卻又每每在未竟全功時就因經濟稍有遲緩、或是有政治與社會壓力時即轉向降息,結果前功盡棄、通膨死灰復燃,反覆幾次後通膨更形惡化、更難殺死,最後付出更大的代價才終結通膨。
經濟情勢方面,縱然歐美通膨已走低,但俄烏戰爭未歇、地緣政治角力與供應重組持續、「綠色通膨」因素發酵,對要打擊通膨的中央銀行家而言,還不到可高枕無憂的時候,還是保守為宜。那些期待3月、5月降息者都要失望了。如果情勢不變,即通膨仍有逐漸下降,最快6月才會降息;如果不幸這幾個月通膨再次上揚,就恐怕要等到上半年甚至年底才能看到降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