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 媒體訪談: 1. 中廣流行網「理財生活通」 :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 PM 1:40~3:00, 2. 壹電視「年代向錢看」 :每星期四、五 PM 9:00 ~ 10:00 3. 三立iNew「Catch 大錢潮」: 每星期六、日 ,PM 9:00...

2016年6月6日星期一

負擔不起 瑞士公投否決全民派月薪 憂爆辭職潮、大量移民湧入

評析:瑞士不愧是全球公民意識最成熟的國家,一樣的公投若在台灣,鐵定會過!!

不過這樣的提案也實在離譜,弊多於利。過了,瑞士問題就大了!!

負擔不起 瑞士公投否決全民派月薪 憂爆辭職潮、大量移民湧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6-06  07:55 

瑞士昨(6)日舉行「基本收入」公投,決定是否讓每名公民無論有沒有工作,均可每月獲得最低收入保障,金額最高料達2500瑞士法郎。不過,初步票站調查顯示,約78%選民向「派錢」說「不」 ,投下反對票。

香港《明報》綜合外媒報導,瑞士昨天就5項議題舉行公投,其中最惹矚目的便是詢問民眾是否同意修憲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UBI)。選民須決定是否希望所有瑞士公民,以及成為合法居民最少5年的外國人,都能享有基本收入保障。公投沒列明具體基本收入金額,但推動公投的組織建議成人每月可獲2500瑞士法朗,孩童獲625瑞士法郎。瑞士電視台昨天在中午投票結束後公布投票調查顯示,約78%選民投反對票。

這項公投引發極大爭議,瑞士政府和幾乎所有政黨都反對這項倡議,認為收入與工作脫鈎對社會只會帶來壞影響,抨擊這項倡議是「馬克思主義美夢」,警告不僅令政府開支大增,還可能引發辭職潮,嚴重損害經濟。基本收入將取代部分福利,但當局估計,每年仍須額外支付250億瑞士法郎,需要大幅削減開支或加稅。一名45歲公務員質疑說﹕「這項建議很崇高,但我不認為今日我們的社會能負擔得起。」

瑞士右翼人民黨國會議員史塔姆(Luzi Stamm)更揚言,這方案會招致大量移民湧入,「若你給予每名瑞士人一定金額,屆時將湧進數十億想移民瑞士的人。」

不過,倡議最低收入保障者駁斥辭職潮的說法,認為人類天生希望有所貢獻,基本收入可使人們更有彈性地選擇從事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活動,加上隨着科技進步,許多人將會因此沒有工作,基本收入可對抗貧窮和不平等,並確保所有人「有尊嚴」地生活。該公投倡議團體「瑞士基本收入」成員瓦格納(Che Wagner)表示,瑞士目前有逾五成工作是無薪職業,例如照顧、家務等工作,這些人應獲得基本收入保障。

推動公投的人士指出,2500瑞郎聽起來似乎很多,但在全球物價最高國家之一的瑞士,只能讓一個人勉強過活,令他們有足夠動力工作。另一倡議者施特魯布(Daniel Straub)認為,這個基本收入水平不單讓人有更大空間可做一些重要但現時不獲市場支持的工作,如氣候變化研究等,且亦可提高一些厭惡工作的工資。倡議者認為,基本收入的額外開支,可透過增加銷售稅或在電子交易中收取小額費用填補。

施特魯布投票前已表示公投成功機會微,但能引起廣泛民眾開始討論這一重要議題已是一項勝利。「5年前,在瑞士只有約100人曾聽過無條件基本收入,但現在每個人都在討論,接受程度亦增加」。

在瑞士,所有在18個月內蒐集到10萬個簽名的公民倡議議案,都有權利提出公投,有望成為憲法修正案,但若要生效,除了議案在公投中獲多數民眾支持,亦要多州贊同。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基本收入」意念較新穎,但近年全球各地均有呼聲,要求改革實行已久的福利制度。芬蘭政府及荷蘭烏特勒支均計劃明年起,試行向部分低收入人士發放「基本收入」,加拿大安大略省亦將試行「基本收入」計劃。

芬蘭政府今年5月宣佈試行「基本收入」計劃,金額定為550歐元,當局首階段將撥出2000萬歐元,受惠人數為1萬人,為期2年,最終規模可能擴展至最多18萬人。總理西皮萊認為,「基本收入」可增加國民工作意願,亦能簡化福利制度、精簡官僚體系,有助減少政府開支。

荷蘭烏特勒支的試驗計劃則把受助人分成4類,並各自賦予做義工等不同條款,以便測試成效。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計劃則暫未公佈細節。

《文匯報》「拆局解碼」分析,瑞士「基本收入」公投以失敗告終,但不代表「全民派錢」構想欠缺市場,相反近年世界各地都可見類似聲音,其中芬蘭、荷蘭及加拿大更計劃明年試行。這亦反映愈來愈多人,質疑現有福利體制未能有效分配資源,對制度失去信心,政府必須正視這個警號。

19世紀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因應工業化衍生的失業問題,創立社會保險,向基層提供退休金及醫療等福利以穩定社會,成為現時西方福利體制的基礎。然而今日社會及經濟結構非昔日可比,尤其過去幾十年科技飛躍進步,不少專家預言機械人將大幅取代人類職位,恐引發全球規模的失業潮。因此難免有人擔心,100多年前建立的制度能否應付今日所需,並進而探究另類選擇。

「全民派錢」在近代史上最早可追溯至1797年,美國獨立運動推手潘恩認為,地球土地及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建議在每名美國公民21歲生日時一次性派錢「分享回報」。此後「全民派錢」概念偶爾會獲得響應,馬丁路德金認為可促進社會公義及平等;經濟大師佛利民則相信這可限制政府權力,讓個體有更自由的選擇空間;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提出的「負入息稅」,其實也是變相「派錢」。

近年「全民派錢」概念再次被炒熱,或多或少與科技革命有關。近年不少工種被機械人取代,整體生產力雖不斷提高,「打工仔」工資卻沒跟隨上升,除了加劇社會收入不均等問題,中產向下流更引發中產階層面臨消失危機。

話雖如此,世上始終沒有免費午餐,支持者將「全民派錢」無限理想化,但實際可行性始終是一個問號,更牽涉「養懶人」等社會道德問題。不過,全球各地再現討論「全民派錢」的聲音,正正反映人民對現存制度抱有疑問,各地政府有必要回應民意,改革福利制度以真正配合人們需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