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多年來版主早就說過N次的事了:貶值有利於出口是舊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思維,早已不符現代經濟,但許多教課書及媒體卻還在引用錯誤的觀念!!
相關例證比比皆是,別的不說,就實證數據來看,近十年來台灣整體出口與匯率反而是反向關係,也就是台幣升值出口照樣成長!當然,貶值可能對特定廠商是有利的,但站在央行的立場,央行決策是要為全台灣牟取利益極大化,而非為特定人!!但每每卻看到一些自私自利的廠商跳出來要求央行貶值,偏偏一些不明就裡的媒體與民意代表還出來贊聲,實在讓人為之氣結...
中時社論》破除貶值救經濟迷思
中時電子報 2017/5/12 下午 07:53:24 主筆室
年初以來,新台幣出現升值走勢,不到半年升值已超過7%,足足是2016年1年的3倍,為10餘年來所僅見。推測原因有二,一是熱錢湧入,今年1到4月淨匯入台灣的熱錢高達106億美元,其中淨買超台股達67.4億美元,高居亞洲股市之冠。顯然,不管是全球避險或投機資金,或台商為規避大陸查稅而回流,都在這波新台幣升值過程中扮演強力的推手。
另個重要原因是央行干預市場的那隻手消失了,過去在台幣升值過程中常見尾盤拉抬舉動,最近不見蹤影。市場解讀是央行忌憚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放棄常態性「阻升不阻貶」做法(官方說法為維持新台幣匯率動態穩定),放手讓市場決定匯率水準。根據美國財政部《主要貿易夥伴外匯政策報告》,新台幣因央行強力阻升,低估程度高達26%以上。當央行決定不再幹預,幣值就快速回升到市場應有水準。
強勢且快速升值的新台幣,讓台灣暫時免除匯率操縱國的指控,也帶動股市再次衝上萬點,但另一方面,卻也讓眾多出口廠商哀嚎遍野。對一向依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台灣來說,強勢新台幣無疑會弱化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進而壓低出口對經濟的貢獻力道。站在拚經濟立場,匯率政策或許應該更有彈性一點,適度讓出口商緩一口氣,才能有時間因應匯率急速變化的衝擊,不至於對出口產業造成重大傷害。
但長期而言,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因為匯率就像雙面刃,保護了一方的同時,也會造成另一方的傷害。過去央行阻升不阻貶,造成新台幣價格扭曲,雖保護了出口廠商,讓其競爭力得以維持,但同時也傷害了廣大的國內消費大眾,壓抑內需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新台幣幣值長年低估,或許也是阻礙整體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之一。畢竟一味地利用貶值維持出口競爭力,會讓廠商因循苟且,無形中就缺乏誘因或動機積極調整體質、轉型升級。尤有甚者,央行長期干預匯率,讓廠商深植錯誤的觀念,認為央行一定會進場阻升台幣,導致廠商缺乏匯率避險意識,沒有做到充足的避險措施與部位。
從產業長遠發展角度來看,讓匯率回到市場機制的運作,減少干預,或許才是最適當的作法。因為這才能誘使廠商自行因應匯率變化,加強避險意識與措施。失去匯率保護傘,也會壓迫廠商升級轉型,朝高附加價值產品發展,最終才有機會促進產業的升級轉型。近年來,大陸一直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將外需拉向內需的思維或許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例如加強扶植第三級產業(服務業)發展,提高內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減少對外出口的依賴等等。這樣的作法,除可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外,也可降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讓匯率回歸市場機制、減少干預行為,並非是要求央行完全不動作。特別是在非常時期,當國際政經情勢發生重大變化,或是市場失序導致匯率大幅波動時,央行勢必得有所作為。只是在平常時期,央行不必也不需頻繁介入市場,進行單向干預(如阻升不阻貶),因為這會造成嚴重的市場價格扭曲。實際作法上或許可以更尊重市場、更彈性、更多元一點,例如倣傚近年來美國聯準會積極採用的「前瞻指引」作法,清楚說明央行對未來匯率點位與方向的預期目標,讓市場預期與央行政策目標收斂,如此一來,企業或廠商也會有更明確的避險目標與方向。而這其實也是一種匯率干預舉動,只是技巧高明了一點。
央行選擇放手,尊重市場機制、減少干預,不管是不是基於美國政府的壓力,都是正確方向。特別是台灣全球價值鏈高居全世界首位的當下,出口內含進口價值的比例高達43.5%,當政策想要透過貨幣貶值刺激出口時,也會大幅拉升廠商的進口成本,弱化貶值效果。當貶值救經濟正面效應無法彰顯,負面效應卻持續發酵下,貶值迷思早就該破除。當匯率回歸市場機制,企業失去匯率保護傘,就必須自覺,要升級,否則就被淘汰;當企業加速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台灣經濟才有未來可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