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業者也不能引進國內投信還沒有的產品』,這未免太離譜,保護國內業者保護過了頭了!台灣是基金產業的落後國家,比台灣晚很多年才開放基金市場的中國,基金商品的多樣性早就遠遠超過台灣,這樣的限制根本反而是殘害國內基金市場的發展,只會讓一些投資人的資金轉往國外,更讓國內的業者不思創新!!
這幾年市場最熱賣的高收債、新興債,當年如果沒有境外基金引入,國內有投信公司懂這些商品嗎??真不知道又是那個豬腦袋官員想出來的可笑規定了!!??
對的時機 要推對的商品
2014/02/18 【經濟日報╱記者張瀞文】
境外基金大者恆大,地位難以撼動,新業者在重重限制下努力求生存。雖然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提供一些商機,但也有人認為OBU反而不利基金業者。
去年全球金融市場籠罩在美國量化寬鬆(QE)何時退場的陰影之下,第2季以後資金大量流出共同基金,到年底才又有部分資金回流,整體來說境外基金規模只成長1.2%。
不過,雖然整體規模成長不大,但個別業者的差異很大,有的業者規模成長以倍數計,有的則大幅流失,主要取決於基金公司是否在適當時機推出符合投資人胃口的產品。
到去年年底,國人持有的境外基金規模達新台幣2.7兆元,在42家總代理中,前五大業者合計1.76兆元,占總體境外基金規模比重高達65%。去年境外基金規模增加300多億元,也是前十大業者所「席捲」,十名以外的業者整體規模為負成長。
大者恆大的原因,除了這些業者已建立知名度與信任感以外,法規也是有利於大型業者的重要因素。例如,去年起,要申請新的境外基金來台,一次只能申請一檔。此外,業者也不能引進國內投信還沒有的產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