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 媒體訪談: 1. 中廣流行網「理財生活通」 :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 PM 1:40~3:00, 2. 壹電視「年代向錢看」 :每星期四、五 PM 9:00 ~ 10:00 3. 三立iNew「Catch 大錢潮」: 每星期六、日 ,PM 9:00...

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面對缺電水荒 台積電未來3年水電需求再增1倍 台灣準備好了嗎?

評析:台灣會缺水缺電,完全是政策錯誤所造成!尤其台灣會缺水,卻把問題賴給老天爺,只說明政府在卸責,不敢承認政策錯誤!!

試想,位處沙漠地區的中東國家,拜現代科技之賜都不會缺水了,台灣有何道理會缺水!!??這不是政府政策錯誤所致是什麼!?台灣降雨量再少,但有比中東國家少嗎!?水庫清淤、廢水再利用、整治漏水、海水淡化廠...都是可解決之道,更可以多管齊下,專家、媒體早提過幾百次了,但政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跟現在的疫苗問題有何不同!!??

電力問題更是容易解決,但政府找一堆理由不願意讓電力自由化,這讓版主想起當年的電信市場,一開始也是中華電信獨佔,也是找一堆理由說不能開放,但開放這麼多年來有發生什麼國安問題嗎?電信資費有因此大漲價嗎?

要說政策錯誤,其實又是另一種說詞,政府怎可能不知道該怎做!?只能說水、電市場背後的問題,水很深,知道了你會怕...

教科書都說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事實上應該是:政治是藉管理眾人之事,以此牟利的工具!古今中外、不論東西,不管民主或共產國家,一體適用,只是貪法不同而已...

面對缺電水荒 台積電未來3年水電需求再增1倍 台灣準備好了嗎?
今周刊※來源:今周刊2021/06/19 11:00

誰都沒想到,在 7 月盛夏用水、用電的高峰前,台灣已數度出現水電荒!

先看缺電。過去 20 年來,全台發生 4 次大規模停電,其中 2 次就發生在今年 5 月。依據台電統計,歷年最高用電量前 10 名中,至少有 5 名出現在今年 5 月,28 日用電量飆破 3840 萬瓩,打破歷年用電尖峰紀錄,5 月最低備轉容量率一度下降到 3.84%,低於 6%供電警戒。

再看缺水。5 月,中部 6 大主要水庫的水位同步創歷史新低,供應台中用水的鯉魚潭水庫,水位更低於 1%,完全見底。4 月初,台中、苗栗、北彰化地區開始實施「供五停二」分區供水措施,新竹地區也預計 6 月要亮起分區供水紅燈。

所幸,5 月底,接連幾波鋒面助攻,六月初取消所有限水令,也緩解水情不佳的水力發電窘迫。

這 2 年,台商回流讓低迷許久的國內投資重新注入活水,有專家認為是「台灣經濟轉骨」的關鍵時刻。然而,面對如此吃緊的水電供給,今年 1 到 5 月,就像走鋼索般提心吊膽,「經濟轉骨」真的轉得動嗎?

要如期在 2025 年完成能源轉型,同時抓住台商回流、半導體擴廠的經濟大勢,3 項關鍵選擇題勢必要務實面對,不能再逃避。

關鍵抉擇 1》

環保是唯一至上、不能退讓的價值?

回應保育大潭藻礁生態約 70 萬份公投連署書的民意,在 8 月 28 日「搶救藻礁」公投前,經濟部於 5 月 3 日,新提出第 3 天然氣接收站(桃園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的外推方案,規畫區域從 232 公頃縮減到 23 公頃,工業區開發面積減少 9 成,且避開大潭潮間帶藻礁區域,同時工業港再外推 455 公尺,不浚挖、不填地、不破壞水下藻礁體,希望做到顧供電也護藻礁。

2018 年 10 月,於三接環評當天辭去環保署副署長一職的詹順貴,是此次三接外推方案的發動者。從 90 年代就投入環保運動,但如今被部分環團人士視為「叛徒」,詹順貴冷暖自知,點滴在心頭。

「說我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只能認了,生態不可能無限上綱,不獲得大多數人支持,終究空談。」詹順貴語氣略顯無奈,表示自己當了政務官才發現,要顧及多元聲音,不能專斷、只聽單一聲音,也不要把單一價值放到最大,非核減煤期程等多元利益更要兼顧。三接外推方案,強調離岸更遠,對生態影響降到很低,會比現在方案更好,應該務實掌握比現在更好的生態保護方案。

關鍵抉擇 2》

79 萬公頃農地  無設光電專區的可能?

政府於 2025 年的能源轉型目標中,再生能源發電量規畫挹注 20%,其中占比達 67%的太陽光電是重中之重。太陽光電 20 GW 的裝置容量目標中,屋頂型與地面型太陽光電最新占比已調整為 4(8 GW)比 6(12 GW)。

只不過居綠能要角的地面型太陽光電,目前進度落後,去年 6.5 GW 的目標,預計要延到今年 6 月底達成,關鍵就卡在土地。

以地面型太陽光電 1 MW(千瓩)約需 1 公頃土地面積計算,12 GW 約需 1 萬 2000 公頃,光電業者訴求是,以全台 79 萬公頃農地計算,只要拿出不到 2%的土地,太陽光電的需求就可以達標。

1 萬 2000 公頃農地看似不多,但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強調,不是數學邏輯,哪怕 1 萬公頃也不是集中在一個區域蓋光電,而是面積分散。當光電進去,無法維持農用、破壞生態與景觀,「站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維護立場,優良農地絕對不開放!」

「能源也是文明的糧食,只看糧食自給率,那再生能源自給率呢?」對此,光電業者直言,農民願意把地拿出來種電,除了租金較高,還有沒人要種、農民老了種不動、土地持分過多、長期荒蕪、產值太低等原因;加上台灣農地破碎化,每人可耕作面積低,且休耕地多,是沒人耕作,不是沒地耕作。

關鍵抉擇 3》

水電價還要繼續「凍漲」嗎?

「台灣油電水價是『國王的新衣』,都不能談。」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不諱言,全台都在吃迷幻藥,台灣水費居全球倒數第四低,只比馬拉威、南非、塞爾維亞高,「台灣自來水價 1 度成本 30 元,我們憑什麼 1 度水不到 10 元?」

台灣電價與國際比較,同樣是偏低。日前,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言,「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愈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想像一下,當台灣不要核電、不要燃煤造成空汙,又要綠電、天然氣等能源轉型,也要台積電、台商回流等經濟發展,並期待在不缺水、不缺電的同時,水電費也最好凍漲,且還能顧及農地、平地造林與生態保育……,究竟該如何做到呢?如果不取捨、不付出代價,大概只能變魔術了。

來源:《今周刊》 第 1278 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