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2024上半年研訓院課程來囉!!債券課、基金課確定開班囉! 詳見: https://www.tabf.org.tw/CourseSearch.aspx?t=%e6%9c%b1%e5%b2%b3%e4%b8%ad&w=3#results 1. 解析基金投資資訊實務研...

2020年11月29日星期日

銀行業績掛帥雙高壓力 成競爭力最大絆腳石

評析:拜託要寫一篇論述性的新聞,就請先做好功課,而不是憑自己想像!

說業績是銀行競爭力的絆腳石,這是哪門子的邏輯?不禁要問記者,試問哪一個行業沒有業績壓力?所以主管、老闆都不應該要求業績,才比較會有競爭力?若真如此,那就是理想世界、烏托邦了!

若公銀行庫會有招不到人的問題,那民營銀行問題豈不更大!公營行庫有2招、3招的,其實都只是少數,而且2招、3招往往招的是不一樣的人員,例如1招是經驗行員、2招是新進行員、3招是特殊職位、臨時開缺的特定分行...等等,而非真的招不到人。

再者,記者顯然完全不了解銀行業!銀行轉以財富管理作為收入來源早已是全球的趨勢,而非只是近三年的事。只有老派、沒競爭力的銀行(例如信合社改制的地區性銀行),才會還以利息為主要收入來源,而且也與利率高低無必然關係。放款獲利差、風險高,銀行早就不愛了,當然要主攻財富管理!

再者,說銀行行員自掏腰包買金融商品,這種問題確實存在,但銀行行員每個月都有業績壓力,他能每個月都自掏腰包嗎?絕對不可能!當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他當然要離職,但其他業務性質的工作,難道沒有一樣問題?保險公司業務員都不會被迫買自家保單?基金公司員工都不會被迫買自家基金?雜誌社員工不會被迫定自家雜誌?

被記者講的好像銀行業有多麼不堪?記者顯然也不知道銀行業平均薪資已經是所有行業中數一數二高的了,甚至比絕大多數科技業都高,想拿高薪,自然要有更大的付出,承擔不了的,當然要離職!多是一堆想進進不了金融業的!!

再者,記者可以自己查查,近幾年8大公股銀行的平均離職率才2%左右,若說這樣就導致銀行沒有競爭力,那台積電離職率4~5%上下,豈不是更沒競爭力!?

銀行業績掛帥雙高壓力 成競爭力最大絆腳石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2020/11/29 15:30
又到了年底銀行招募新進員工的高峰期,今年多家公股銀行所釋出的職缺主要仍以一般行員與理財專員為主,除了填補退休人員缺口外,事實上,銀行為拚財管手續費所衍生的業績掛帥風氣,導致人力快速流失更迭,讓公股行庫難以擺脫高齡化、高流動率的「雙高」命運,堪稱當前行庫培養人才的最大危機。

公股銀行工作穩定,以及金融業「金飯碗」光環加持,過去是畢業新鮮人求職首選之一,但這幾年在市場高度飽和,銀行利差持續縮水的衝擊下,讓銀行戰場轉向財富管理,為衝刺手續費收益不只理專、就連基層員工也將行銷業績列為 KPI 考核項目之一。

在全員行銷的企業文化下,銀行員工自掏腰包參與新基金 IPO 募集已非新鮮事,在薪水有限、投資盈虧自負與業績掛帥的多重壓力下,讓新進員工紛紛打退堂鼓,導致公股行庫必須年年招募年輕新血,一年二招、三招更成常態。

對於銀行頻繁招募新員工,表面上是為了填補退休潮的人力缺口,但從部分銀行每年大規模招募年輕新血,但員工平均年齡卻仍居高不下來看,高流動率恐怕才是銀行人力版圖的最大危機。

過去銀行主要靠利差息收為主要獲利來源,以公股行庫來說,利息與手續費收益占比大約 7:3,但近三年隨著利率持續探低,讓銀行轉攻財管業務力拚手續費版圖,去年銀行手續費收益幾乎追上利息收益,比重拉近至 55 波。

而也正是這種衝刺手續費加上業績掛帥的氛圍,讓銀行這幾年對理專幾乎採取高標業績政策,有基層員工私下透露,說銀行的金融商品都是員工自掏腰包買的其實並不為過。

事實上不僅理專與行員人力需求短缺,在金融科技與法遵需求下,讓資訊、法遵等人才也是市場競相爭搶的對象,但在業績至上的企業文化下,難免讓員工入行後發現與想像的不同,或是其他行業待遇薪酬更高,導致員工離職率高,自然也不利銀行競爭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