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課程資訊與媒體訪談

*********** 媒體訪談: 1. 中廣流行網「理財生活通」 :每月最後一週星期五 PM 1:40~3:00, 2. 壹電視「年代向錢看」 :每星期四、五 PM 9:00 ~ 10:00 3. 三立iNew「Catch 大錢潮」: 每星期六、日 ,PM 9:00...

2020年7月23日星期四

台灣企業壟斷iPhone生產的歷史落幕

評析:蘋果刻意扶植立訊不外兩大原因:一是以陸廠制衡台廠,好藉以壓低價格。二是培養「根正苗紅」的紅色供應鏈,專門供應中國市場,藉此挽回快速流失的中國市占率。

「最大代工企業鴻海尚沒有動作」,日經新聞未免太不了解鴻海了!鴻海早已看出「蘋果越來越難吃」,一方面逐步轉戰印度,另一方面開始跨足汽車、醫療、電商...等新事業部,漸漸降低資訊代工的比例。

台灣企業壟斷iPhone生產的歷史落幕
日經新聞網 2020/07/23
以半導體和電子設備代工服務(EMS)為支柱成長起來的台灣高科技產業面臨轉折點。台灣企業多年來一直壟斷美國蘋果的智慧手機「iPhone」的生產,但預計從2021年起將首次有中國大陸企業加入進來。大陸企業在半導體領域也在不斷追趕。由於重點產業可能被大陸分羹,台灣的焦慮也在加深。

「立訊精密工業(LuXshare)將以138億新台幣收購台灣緯創資通(Wistron)在大陸的部分工廠」。

7月17日傍晚,一則來自大陸的消息讓台灣市場人士和媒體感到驚慌。立訊精密是中國大陸新興的電子代工服務企業,從2017年起代工生產蘋果的人氣耳機「AirPods」,正處於上升勢頭。

一方面,緯創資通則是與鴻海精密工業、和碩聯合科技一起成為台灣代工服務的代表型企業。尤其是iPhone的生產,一直由三家分頭代工。

這一壟斷突然被打破的消息給台灣帶來了衝擊。緯創資通出售的大陸工廠從事iPhone的生產。立訊精密通過收購涉足iPhone生產,以實現多年夙願,也第一個打破了台灣企業對該領域的壟斷。預計工廠收購將在年底前完成,並在明年啟動iPhone的組裝生產。
  


「立訊‘震驚’郭台銘」,台灣媒體對於此次衝擊這樣描述。

立訊精密早就瞄準了蘋果產品當中最核心的「iPhone的代工組裝」。鎖定的目標就是緯創資通設在江蘇省的工廠。該工廠負責iPhone的組裝,但累計虧損356億新台幣,經營處於困境。緯創資通不得不放棄該工廠,選擇重視盈利的道路,因而雙方順理成章的達成收購協議。
   


此次收購也並不僅僅是由當事者雙方操作完成。在業內,有意見認為「蘋果是背後推手」。由於iPhone的廉價版「SE」暢銷,傳聞將在明年以後投放更便宜的新款機型。業內人士表示,像以往那樣由台灣代工服務企業壟斷的狀態「不利於降低成本,難以成功推出低價款型」。

蘋果公司的想法似乎是希望通過讓大陸企業參與進來促進新陳代謝。實際上蘋果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在2017年就曾親自訪問當時還默默無聞的立訊精密的中國大陸工廠,稱讚是「超一流的工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立訊精密目前還在運作收購和碩聯合科技旗下的有力企業,今後大陸企業分羹蘋果產品生產的趨勢可能一下子增強。台灣的電子代工服務業在全球獨佔鰲頭,僅排名前五的企業每年的代工生產額就達到35萬億日元,形成了巨大產業。正因為如此,台灣企業想要阻止大陸企業的崛起。不過,其本身弱點也在逐步凸顯。

台灣企業的工廠很多設在大陸。中國大陸被稱為「世界工廠」,而奠定這一基礎的正是1990年代大舉進駐的台灣企業。這一數量達到近10萬家。領頭羊之一的鴻海(富士康)就在大陸創造了近百萬的就業機會。

中國政府為吸引台資,一直給予減免所得稅等多種優惠政策,優惠期限長達20~30年。如今面向台灣企業的優惠政策紛紛到期,加上大陸的人工成本上漲,以往的優勢已很難確保。緯創資通的大陸工廠也不例外。中國政府2014年通知地方政府不得設立針對外資的優惠政策,方針轉變非常明顯。

一方面,作為競爭對手的大陸企業卻開始得到扶持,中國政府每年提供超過2萬億日元的補貼等,出台了大力支援上市企業的戰略。熟悉行業形勢的台灣大型證券公司負責人充滿危機感的表示,政府補貼如今是大陸企業的優勢,立訊精密在1~2年後也能順利生產iPhone的中檔機型。中國政府的補貼屢屢成為中美摩擦的焦點,而此次也可能會影響到台灣企業。

 台灣此前已經把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的尖端技術轉讓給擁有資金實力的大陸企業。如今,這種焦躁感也在迫使各代工服務企業採取前所未有的行動。

         7月22日傍晚,緯創資通宣佈獲得了相當於約450億日元的立訊精密股票,表示今後將深化雙方的關係。就在此後,和碩聯合科技也宣佈獲得了相當於約90億日元的立訊精密股,相關消息再次震動了台灣市場。有觀點已經開始認為,雖然面對的只是新興勢力的中國大陸企業,但台灣企業還是早早的選擇了構建共同戰線的現實路線。
   
      在實力上遠遠勝過兩家台灣競爭企業的最大代工企業鴻海尚沒有動作。圍繞世界電子產品代工訂單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爭奪,目前看上去,似乎正以中國大陸企業佔優的形勢走向下一個階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