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失業率向來就不是個有意義的經濟指標,從最基本的失業定義就大有問題,再加上各國對於失業的認知,以及社會福利的好壞,都會影響失業率的高低,以致失業率無法比較,也無從比較,更不能用來衡量經濟的好壞!
失業的定義是【想工作】且【有能力工作】卻找不到工作的才叫失業,換句話說,想工作但沒能力,或是有能力但不想工作的,都不算失業,甚至失業太久導致失去找工作意願的,反而就不算失業了,這實在太離譜了!美國的失業率走低,有一部分就是這些問題所致。這些問題導致的失業率走低,當然與景氣無關。
許多國家對於就業的認定是只要有工作就算沒失業,管你是正職、兼職還是派遣人員。但大家都知道這三者的薪資收入與社會褔利差很大,執政者為美化就業數據,將三者視為相同,這擺明就是想呼攏民眾。日本與英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國家!
失業救濟的好壞,會影響失業者找工作的意願。救濟福利越好,找工作的意願就越不積極,失業率自然就會高。所以我們看到歐洲國家失業普遍高於美國,美國又高於亞洲國家,其中原因就是眾所皆知的歐洲國家社會福利向來最好,美國其次,亞洲國家相對較差(羊毛出在羊身上,歐洲稅金也高得嚇人)。最具代表性的就屬西班牙,經濟其實不差(近3~4年經濟成長率都是歐盟國家第二高的,僅次於愛爾蘭),但失業率卻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失業率都還有15%上下,歐債期間更高達25%以上,但目前整體歐盟失業率僅6.7%),關鍵就在於失業補助金太優渥。
美國失業率創近50年低點 就業市場真的熱絡?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2018/11/23 21:540
美國失業率下降到了 3.7%,創 1969 年以來低點,所以經濟的任務已經完成?
恐怕未必。儘管美國經濟榮景熱絡,然而對數千萬美國勞工而言,經濟的寒意卻揮之不去,因為過去四十餘年,工資幾乎未見成長。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穩定中心主管蘇珊 (Susan Crandall) 近來在紐約 Fed 銀行會議中發表演說時提出了一項強烈對比,她說自 1970 年代以來,企業執行長工資大幅增加了 1,000%,而同一期間,勞工工資僅成長約 11%。
這長期停滯的感覺,讓許多美國中產階級改善子女生活的夢,為之破碎。此外,工會的鉤心鬥角,也讓勞工缺少代言人,僱主因而更加剝削勞工,如工時加長,減少假日等。
不幸的是,聯準會 (Fed) 往往只為企業著想,他們聯絡的對象,通常都是華爾街與企業人士,而非勞工,這讓失衡情況更加嚴重。
由於 Fed 一向與企業人士較為接近,Fed 總認為勞工是一種成本,而非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工資則視為是通貨膨脹,而非勞工生活水平的改善。
Fed 主席鮑爾對經濟展望感到樂觀。他於上週說:「我們的經濟目前狀況極為良好。」上個月,他亦說情況值得肯定,經濟非常光明。對鮑爾而言,這似乎會讓他進一步升息,直到明年,甚至 2020 年。
Fed 等著股市大漲幾年後,才開始考慮升息。不知 Fed 何時會等到勞工工資大漲,才開始擔憂經濟是否過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